?。ㄆ撸?/div>
河北,京廣線上的一座小城。
1949年,從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(nóng)村指揮所西柏坡“進京趕考”的毛澤東,就是從這里換乘列車奔赴北京的。
2018年元旦過后,習主席一身戎裝,來到位于這里的一座軍營,向全軍發(fā)布開訓動員令。
全軍將士聞令而動,一場新時代的練兵備戰(zhàn),圍繞新時代人民軍隊的使命任務,拉開恢宏的帷幕。
新時代,人民軍隊的使命任務是什么?
今年八一前夕,剛剛發(fā)布的《新時代的中國國防》白皮書上是這樣表述的——
為鞏固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戰(zhàn)略支撐,為捍衛(wèi)國家主權、統(tǒng)一、領土完整提供戰(zhàn)略支撐,為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提供戰(zhàn)略支撐,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(fā)展提供戰(zhàn)略支撐。
實現(xiàn)“四個戰(zhàn)略支撐”,人民軍隊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能力?最核心的能力,就是習主席反復強調(diào)的“能打仗、打勝仗”。
在這個世界上,一切都可以復制,唯有勝利不可復制。護航中國,人民軍隊有著清醒的認識——當今世界,正經(jīng)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中央,我們“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”。
不忘初心,仿佛一個坐標的原點。牢記使命,則是能力投射的半徑。
在人民軍隊的建軍史上,這是一次雷厲風行的自我革命。
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,立起鮮明的備戰(zhàn)打仗導向;戰(zhàn)備建設大檢查大拉動,加速推動作戰(zhàn)能力轉(zhuǎn)型升級;備戰(zhàn)打仗大巡視大監(jiān)察,糾治不實訓風演風刀刀見骨……
人民軍隊的這場自我革命,在全軍上下催生出精武強能的練兵熱潮,在演兵場鋪展開一幅重心在戰(zhàn)、氣象更新的壯闊畫卷——
這是軍事新聞中頻頻出現(xiàn)的大練兵熱詞:陸軍的“跨越”系列、“火力”系列,海軍的“機動”系列、“神電”系列,空軍的“紅劍”系列、“藍盾”系列,火箭軍的“天劍”系列,武警部隊的“衛(wèi)士”系列……
這是全軍官兵耳熟能詳?shù)拇蟊任淦放疲宏戃姷摹熬洹薄拌F騎”,海軍的“海鷹杯”“海豚杯”,空軍的“金盾牌”“空降尖兵”,火箭軍的“金牌操作手”“王牌架”,聯(lián)勤保障部隊的“保障尖兵”“戰(zhàn)救衛(wèi)士”,武警部隊的“廟算”“運籌”……
一次次戰(zhàn)鷹起飛,一次次導彈起豎,一次次戰(zhàn)艦起錨,一次次裝甲起程……天南地北各個演兵場疾風勁吹,人民軍隊軍事訓練面貌煥然一新。從空中第一跳、第一飛到陸地第一槍、第一炮,再到出海第一艦、第一潛,演兵場處處可見指揮員打頭陣、做示范的身影,“部隊訓練看機關、機關訓練看常委、常委訓練看主官”在部隊蔚然成風。
首都北京,紅山腳下。國防大學精武雕塑園里,有一個從古代向現(xiàn)代穿越的盔甲武士。面對雕塑,感受的不只是穿越,更是一支軍隊的奔跑與飛翔。
正是在這所植根于紅色井岡,傳承著紅大、抗大血脈的中國最高軍事學府,習主席發(fā)出號令:建設世界一流軍隊。
世界一流,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,更是一個實力指標。在世界強手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前排座次,不僅需要超“己”,還要超“前”,更要超“強”。
?。ò耍?/div>
對于一支軍隊而言,那些曾經(jīng)征戰(zhàn)之地,特別是那些曾付出巨大犧牲、浴火而生的地方,就如同其靈魂深處的故鄉(xiāng)。
每當它的后繼者回到這里,內(nèi)心所激起的不僅是深深敬仰,更是前行路上堅定的方位感和永恒的力量源泉。
長征,人民軍隊創(chuàng)造出來的這一偉大詞匯,在長征勝利30多年后,變成了中國運載火箭、核潛艇的名字。自此,歷史的地圖有了新的海拔,民族的精神崛起新的高峰。
在人民軍隊接力前行的征途上,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中蘊含著歷史的必然——作為我國航天事業(yè)的奠基人,聶榮臻元帥在長征中擔任紅一軍團政委;新中國首個導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孫繼先將軍,在長征中率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。
在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,中國航天人接過了一面特殊的國旗。國旗上,232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留下了親筆簽名,也留下一份沉甸甸的囑托。
這是一種使命的交接,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(xù)。
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,“東風一號”導彈靜靜矗立,向參觀者展示著東風精神的原始密碼。幾十年來,中國軍人先是把毛澤東“東風壓倒西風”的論斷熔鑄成東風精神,繼而又打造出讓國人自豪的“東風快遞”。
太行,“天下之脊”。八路軍115師首戰(zhàn)平型關,120師設伏雁門關,129師奇襲陽明堡,打出了人民軍隊的雄威,形成了太行精神。中國第一臺大推力渦扇發(fā)動機,便以“太行”為名。中國戰(zhàn)機裝上了澎湃有力的“中國心”。
從長征精神到“長征”火箭,從東風精神到“東風”導彈,從太行精神到“太行”發(fā)動機……精神力量與物質(zhì)力量相互激發(fā)、相互轉(zhuǎn)化之旅,也正是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之旅。
凝視這段旅程,你會看到這樣一組特殊的矩陣。這個矩陣由許許多多精神代碼構成,每個代碼都宛若一個多面結晶體,從不同側(cè)面折射出令人驚嘆的光芒。
它們,得名于人民軍隊不同時期的戰(zhàn)斗地標——井岡山精神、延安精神、太行精神、南泥灣精神、沂蒙精神、上甘嶺精神、老西藏精神、喀喇昆侖精神……
它們,得名于人民軍隊各個階段的攻堅行動——長征精神、抗戰(zhàn)精神、抗美援朝精神、“兩彈一星”精神、抗洪精神、抗震救災精神、載人航天精神……
它們,甚至直接用子弟兵的名字來命名——黃繼光精神、邱少云精神、雷鋒精神、王杰精神……
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中,它們是人民軍隊用初心和使命凝聚而成的結晶體,也是強軍興軍征途上的燎原星火。
(九)
從2019年8月1日起,全軍開始實行新的司號制度。
當人民軍隊又一個生日到來,伴隨著陣陣軍號聲,一座座軍營從晨曦中醒來。
當誕生于戰(zhàn)爭年代的嘹亮軍號再次回蕩神州,一支支英雄的部隊已經(jīng)換上了嶄新的番號,見證了人民軍隊的換羽新生。
軍號聲聲,穿越時空。番號變了,軍號沒變。
這個夏天,兩位共和國軍人在軍號聲中,用各自的軍禮,感動中國。
佝僂的身軀,顫抖的軍禮,人們記住了老兵張富清。
空蕩的衣袖,無手的軍禮,人們記住了戰(zhàn)士杜富國。
一位是94歲的“人民功臣”,一位是28歲的“掃雷英雄”。兩張截然不同的面孔,穿越不同的年代,定格成新時代的“年度表情”。
面對祖國,他們心中的千言萬語,不約而同化為同一個動作——軍禮。
一個軍禮的分量有多重?張富清用一輩子深藏功與名作了回答,杜富國用雷場上生死時刻的挺身而出作了回答。
人民軍隊的初心有多重、使命有多重,軍禮的分量就有多重。
軍禮,表達著忠誠——
勝利日大閱兵,抗戰(zhàn)老兵代表方陣里,曾浴血奮戰(zhàn)的老英雄們面向天安門舉起的右手,濃縮了他們一生對黨和人民的忠誠。
軍禮,意味著承諾——
康西瓦烈士陵園,又一批新兵來到這里。面向烈士紀念碑,他們用軍禮表達誓言,“用青春和熱血履行對黨和人民的承諾”。
軍禮,傳遞著尊崇——
當年,汶川地震廢墟中,被解放軍救出的娃娃舉起右手敬禮。如今,上海外灘,一名小男孩向執(zhí)勤的軍人舉起右手敬禮;青藏線上,一群少年向過往的軍車舉起右手敬禮……
征途如虹,初心永恒。夢想可期,使命傳承——
向偉大的黨敬禮,我們的隊伍永遠向太陽!
向偉大的祖國敬禮,我們永遠為您站崗護航!
向偉大的人民敬禮,我們永遠是人民子弟兵!
注:本網(wǎng)發(fā)表的所有內(nèi)容,均為原作者的觀點。凡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文件資料,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

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(wǎng)

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(wǎng)微信
上海文藝網(wǎng)客戶端
上海文藝網(wǎng)手機
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